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在原中南、华中农科所作物系和湖北省农科所水稻系、旱粮系的基础上,于1978年合并组建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水稻、小麦、大麦、甘薯、玉米、食用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农业新成果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及种子种苗产业化开发。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研究能力评估中,粮作所名列百强所第54位。
粮作所下设有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优质专用稻、分子育种、麦类、薯芋、作物种质资源、杂粮、作物栽培与耕作等8个研究室,所部设有办公室、科技产业管理科、人事科、计财科和后勤服务中心等5个管理服务部门。现有在职职工100人,高级研究人员45人,博士2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3人,省级专家1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同时,还聘请有5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客座研究员。
粮作所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南郊,在武昌南湖地区拥有300多亩高标准的核心试验区。在湖北省鄂州市和海南省陵水县正在分别建设560亩和100亩的试验基地。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网络信息实物共享平台,常年保存有水稻、小麦、玉米等27种农作物种质资源24000余份。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工程等基础研究的实验设施和条件。建设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长江流域水稻区域创新中心、湖北省粮食作物育种中心、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优质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科研平台。
粮作所综合研发能力强。1978年建所以来,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100多项,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75项(次), 其中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4项。多项成果填补了省内和国内空白。
“十一五”以来,粮作所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省科技创新、省产业体系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300多项;16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认)定,其中水稻96个、麦类31个、玉米15个、红薯15个、豆类6个;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和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60项。
一大批实用型科技成果正在面向市场,为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安全发挥着增产、增收、增效作用。培两优3076、广两优272获得农业部超级稻认定;参与研发的“稻茬麦免(少)耕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入国家农业主推技术;超级稻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等10多项技术被列为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水稻鄂中5号、培两优3076、广两优476、鄂粳杂1号、鄂粳杂3号、鄂粳912,小麦鄂麦18、鄂麦23、鄂麦352、鄂麦596等10个稻麦品种被列为湖北省主导品种(2014年以后湖北省取消了主导品种)。常年选派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参加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运用网络、媒体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常年为农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常年创办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点30多个,示范面积百万亩以上,技术惠及湖北全省及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粮作所同国内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墨西哥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澳大利亚西澳洲作物改良研究所、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东部禾谷类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合作关系。先后选派50余人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多篇。出版专著、编著30多部。
总体目标是:以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提供满足粮食生产多样化需求为己任,以粮食作物科技发展前沿为导向,以“生态、高效、可持续”为主线,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逐步使我所在粮食作物育种理论、方法、材料创新和品种选育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要在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甘薯、食用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创造、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新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科技成果,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湖北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所长:郭英
党委书记:陈沫
副所长:葛双桃 徐得泽 朱展望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3号 邮 编:430064
电话:(027)87389420 传真:(027)87380766
E-mail:hblzskjk@163.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