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欢迎访问果树茶叶研究所! www.hbaas.ac.cn
果树茶叶研究所
研究所介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简称果茶所)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1978年6月更为现名。主要从事果树和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果树和茶树遗传育种、栽培模式、加工原理及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果树和茶树病虫草害调查、预测预报与防控;果树和茶树相关标准制定、品质分析、安全检测与风险跟踪;湖北省果树与茶叶重点品牌标准体系建设与宣传推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技术培训指导,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对象涵盖茶树、柑橘、桃、梨、猕猴桃、葡萄、板栗、蓝莓、杨梅、枇杷、柿、核桃和油用牡丹。

全所事业职工247人,在职在编113人,在职科技人员75人中,高级职称44人(正高14、副高30),研究生学历63人(博士30、硕士33)。现有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湖北省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青年科技骨干各1人,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2个(茶叶、梨)、综合试验站5个(茶叶、梨、桃、葡萄、猕猴桃),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专家4人,第十四届武汉市人大代表1人。内设梨、柑橘、特色果、茶树育种与栽培、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5个研究室,和办公室、科研与产业管理科、人事科、计财科、后勤服务中心、果茶试验站(金水基地)6个行政管理部门。

“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600多项,研究经费2.44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7项,其中一等奖6项,省专利金奖1项;制定标准76项,其中行业标准4项;育成果树和茶树新品种30个,其中国家级品种4个;获各类知识产权192件;发表科技论文729篇,其中SCI/EI刊源论文47篇。

建有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茶叶、梨、葡萄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现有实验室3500m2,仪器设备800多台(套),可开展果树茶叶品质分析、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土壤理化分析、农残检测及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培养等研究。在南湖建有40亩果茶科技展示园,5000m2温室网室大棚和200m3果树茶叶储藏保鲜冷库;在江夏金水闸建有500亩果树试验园,375亩茶叶试验园,茶叶加工厂1200m2,年出圃果树茶树良种500万株以上。

不断加强国际国内技术合作,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保存来自国内25个省市及国外梨种质资源1219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砂梨基因库。先后选派科技人员50余人次到美国、新西兰、日本、意大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3个猕猴桃新品种转让到美国、意大利,其中2个猕猴桃新品种在智利、阿根廷、韩国、日本和南非申请了品种权。

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常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产业顾问、博士服务团等专家在省内外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先后获“湖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自主研发的“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树形及其整形修剪技术”上榜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全国仅9项入选),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全省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果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努力提高果茶学科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为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果茶力量。

党委书记:刘翠君

所       长:伍   涛

副  所  长:蔡   化    高士伟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10号

邮 编:430064

电 话:027-88108058

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研究方向
砂梨资源课题组 研究方向:砂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砂梨优异种质基因挖掘与创新砂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与示范科研项目与产出: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农业农村部梨新品种登记6个;获发明专利13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5项;发表科研论文115篇,其中SCI收录16篇,出版论著5部。人员结构:在职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4人。团队负责人胡红菊,二级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 2023.04.26
梨育种课题组 研究方向:梨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梨轻简高效绿色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研究蓝莓种质创新与产业发展柿新品种选育与适地适栽科研项目与产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引智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专利金奖1项);选育新品种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个,制定省地方标准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发表科研论文106篇。人员结构:在职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 2023.04.26
特色果课题组 研究方向:桃、葡萄、枇杷新品种选育与种质创新桃、葡萄果实品质形成及抗性机制与调控桃、葡萄、枇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桃、葡萄、枇杷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科研项目与产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5项,洪山实验室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选育桃、葡萄、枇杷等果树新品种1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省地方标准12项;发表科研论文50篇,出版论著3本。人员结构:研发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省青年 2023.04.26
柑橘课题组 研究方向:柑橘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柑橘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柑橘优质、轻简、智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柑橘优异性状的代谢与分子机理解析科研项目与产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0余项,项目总经费293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4项;选育柑橘新品种5个,通过省级审定;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项,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3项,获国家专利8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8项;发表科技论文65篇,其中SCI 2023.04.26
猕猴桃课题组 研究方向: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猕猴桃种质创新与利用猕猴桃遗传育种猕猴桃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金魁’猕猴桃优良性状遗传解析与分子机理研究科研项目与产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基金杰出青年人才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2项)。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欧盟植物新品种权1项;国家林木品种审定3项,省级品种审(认)定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美国专利授权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单篇 2023.04.26
经济林果课题组 研究方向:板栗优异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板栗宜加工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板栗雌雄花芽调控分子机制研究山桐子雌雄株早期性别鉴定科研项目与产出: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利部三峡后续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编论著2本。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布标准1项。人员结构:在职人员8名,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6人。 2023.04.26
茶树资源与育种课题组 研究方向: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茶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科研项目与产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其中二等奖1项);选育国家级茶树新品种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个,制定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3篇)。人员结构:在职人员5人,其中副研究员2人,博士2人。 2023.04.26
茶树栽培与植保课题组 研究方向: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茶树营养生理与生态栽培数字化茶园建设科研项目与产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二等奖1项,推广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制定省地方标准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人员结构:在职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试验站站长1人。 2023.04.26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平台

省级科研平台

顶部